採訪當天天氣清朗,轉進漫著古香的迪化街,還摸不著到繭裹子辦公室的路,鑽進繭裹輕衫大稻埕店問路,卻離題地在店裡逛了起來。「出店門左轉會看到一個車庫,車庫旁邊的門推開走上二樓就是了。」到達辦公室,創辦人楊士翔(Vinka)和蔡宜穎(Liz)緩緩從工作裡抽出身來,一起走進辦公室的邊間,牆上貼著的是四月底即將舉行的「時尚革命」圖稿,Vinka遞來一杯公平貿易咖啡,準備開始接受採訪。 ⋯⋯
積綠專欄
您在這裡
比較本屆IMDC與前一屆會議最顯著的變化,莫過於科學研究的爆炸性成長。微塑膠和微纖維的研究是最火紅的題目,即使在這個科學家雲集的場合,還是有人拋出普羅大眾的疑問:「我們到底能不能吃海鮮?」、「連瓶裝水也有微纖維,我們該怎麼辦?」。雖然台灣在全球治理海洋廢棄物的版圖裡,我們在科學研究的腳步慢了許多,也缺乏在地研究。不過,台灣的限塑政策與回收表現,已走在許多歐美國家之前。⋯⋯
南卡羅萊納州水族館的保育總監Albert George在閉幕典禮上所說:「當你捲動老師,就能捲動世界。(When you engage the teachers, you engage the world.)」回歸台灣現場,蠟燭多頭燒的老師們,要能有效推廣海廢教育並不容易,但也不乏充滿熱誠的學校者,努力見縫插針進行教育。例如成功遊說台中市平鎮國小、潭秀國中、新北市海山國小等學校,讓營養午餐水果改換無塑包裝、鼓吹學校舉辦無塑園遊會,甚至自掏腰包鼓勵學生實踐無塑。環境教育工作者如何將這些螢火微光更有系統地集結、相互支援,值得努力一試。 如同12歲起就在峇厘島當地發起「掰掰塑膠袋(Bye Bye Plastic Bags)」運動,今年已17歲的女孩梅拉蒂(Melati Wijsen)在大會演講上所說,年輕人雖然只佔人口的25%,卻是100%的未來——下一代的海廢教育不能等!⋯⋯